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金会动态
以草木之力唤醒“沉睡的土地”——曹妃甸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实践
  海潮退去,留下的不仅是滩涂,还有一片被盐分束缚的土地。在河北唐山曹妃甸,这片由滦河与渤海共同作用形成的区域,土壤盐碱化一度让植被难以立足,生态功能孱弱。
  
  基于耐盐牧草的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
  为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新路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卡特彼勒基金会共同推动了“基于耐盐牧草的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尝试以“以种适地”为思路,通过筛选和种植多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在超过6万平方米的中度盐碱地上开展生态修复试验,旨在为同类地区的治理提供参考。
 
项目实施前图片
  
  被金黄稻田包围的项目研究与示范基地全景
  生命的韧性重塑土地生机。柳枝稷、花花柴、荻、虉草等耐盐植物,被赋予了唤醒沉睡土地的使命。经过一年多的生长观测,这些植物不仅成功扎根,平均成活率超过95%,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展现了其对该区域盐碱逆境卓越的适应能力。
  

 

  

 

  生态修复衍生经济价值。曾经板结的土壤,因植物根系的穿透而变得疏松,透气性与持水能力显著改善。单调的盐碱荒滩,蜕变为具有生态功能的草本植被覆盖地,景观与生态价值同步提升。除了生态功能的提升,这些植物还展现出一定的资源化利用潜力。例如,柳枝稷、荻等品种可用于加工生物质能源或调制饲草,为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曹妃甸的实践为类似地区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她告诉我们,盐碱地治理未必依赖大规模工程干预,也可以是一次顺势而为的邀请,邀请那些本就适应于此的生命,共同修复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