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金会动态
绿意重生,共筑地球梦① |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2025年地球日专题宣传—守护湿地生态,共建美丽中国
  近些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开展了系列绿色公益项目,号召公众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能量。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特推出系列公益项目展示,让每一份低碳生活的坚持,汇聚成修复地球的绿色浪潮。
  湿地,是地球的“生命摇篮”,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近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湿地保护修复行动号召,聚焦湿地生态修复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以湿地之绿,育万物之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北方乡村到滨海滩涂,从废弃矿坑到喀斯特山区,一个个湿地修复项目正以“绿意”唤醒土地的生命力,为地球编织更坚韧的生态网络。
 
  一、社区湿地生境提升项目:从“生态伤痕”到“幸福家园”
  湿地保护不仅关乎生态,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针对采矿塌陷区、废弃坑塘、淤塞河道等社区治理难题,我们采用“一湿地一策略”模式,让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江苏徐州安国湖: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生态奇迹
  针对徐州市沛县安国湖镇因采煤塌陷形成的破碎化湿地,项目通过水系连通、生态岛营建和植被修复,使14.2公顷新生湿地化身“鸟类天堂”,成功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如今,这里已成为白鹭、鱼类等生物的栖息乐园,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为周边社区50余名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昔日“生态伤疤”蜕变为人与自然共生的湿地公园。
  

   

  山东青州乡村河流湿地治理工程
  山东青州三觉庙村的小石河曾因水土流失、垃圾淤积导致防洪能力骤降。通过两期工程治理,累计修复河道330米,恢复湿地1.4万平方米,水体氨氮含量下降65%,土壤流失量减少40%。昔日“雨季涝、旱季枯”的河道蜕变为调节水文的“生态阀门”,村民还可依托河道发展农产品经济,实现生态与生计协同发展。
    
  项目实施前(上方两图)后(下方两图)对比效果

    

  二、滨海湿地守护行动:筑起环渤海的“蓝色长城”
  面对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挑战,我们在山东东营与河北唐山等地启动了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构建抵御风暴潮、提升碳汇能力的生态屏障。

  

  山东黄河三角洲:重塑“生态海岸线”
  针对海岸线侵蚀与湿地退化问题,项目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创新实施“牡蛎礁-海草床-盐地碱蓬”立体修复模式:2公里的牡蛎礁生态岸线为海洋生物筑起“天然育婴房”;25公顷海草床固碳释氧,成为鱼类洄游驿站;200公顷复绿的盐地碱蓬锁住泥沙,缓解岸线侵蚀。项目预计2025年完工后,湿地“蓝碳”功能提升20%,水禽数量增加10%,总结形成的《黄河口生态岸线操作手册》将为同类海岸修复提供标准化范本。
  
  
  河北黄骅、曹妃甸: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
  我们建立了两处基于生物改良的滨海盐碱地生态恢复示范基地,计划复绿20万平方米的滨海盐碱地。这些“盐碱斗士”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又能为畜牧业提供饲料,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项目报告还将为环渤海盐碱地治理贡献可复制经验。
  

    

  三、乡村小微湿地:探索绿色发展的“共赢密码”
  小微湿地指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湿地空间,具有"生态细胞"功能。我国现有小微湿地超3000万处,其修复被纳入《湿地保护法》重点工程。
  
  贵州喀斯特小微湿地生态恢复与乡村振兴融合示范项目项目:化“水患”为“水利”
  贵州梵净山脚下,废弃的喀斯特水库通过小微湿地网络重生:5英亩湿地净化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的灌溉渠系终结了年年农田被淹的困境。如今的环湖湿地群,既是生态屏障,也是村民休憩的“后花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结语
  地球日,行动日 

  守护湿地,既是守护生命之源,更是守护人类共同未来。让我们携手,以科学之力重塑生态,以绿色之心共筑地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