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2024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郡王府举行。来自联合国驻华机构、中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学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特邀嘉宾参加了活动。
![](./W020240605618611406460.jpg)
我会刘春龙秘书长出席活动,并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土地恢复和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实践与未来思考,向参会嘉宾做了分享。
![](./W020240605618611598857.jpg)
刘春龙秘书长表示,过去十年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加快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一是注重建立土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与同创集团及其总代运营的法国品牌HECHTER PARIS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清水河镇可克达拉示范区内共同开展的“新疆伊犁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引种薰衣草项目”运用一系列生态技术手段,将不宜耕作的盐碱化土地逐步恢复成可种植牧草以及当地特色经济作物薰衣草的土地;与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力士•绿哈达行动”,13年来累积在青藏高原科学种植牧草1340万平方米,在支持“双碳目标”和区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当地牧草资源稳定供应,起到巩固畜牧业发展等经济效益;“蚂蚁森林公益项目”2019年至今,在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等地栽植苗木1200余万株,面积共16.67万亩,在提高公众对环保的重视和参与度同时,实现了生态修复的目标,为当地农牧民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二是在防治荒漠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系统质量。与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合作开展防风防沙林营造过程中,经过测土测水等科学准备,增加了多乔木灌木复层混交,大大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林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三是发挥基金会头部平台优势,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路易达孚(中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的“路易达孚厚土计划-东北黑土地(延吉)保护项目”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龙江村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基金会与中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当地合作社共同实施一系列保护技术,建成东北黑土地保护示范基地一处,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与示范样板。
刘春龙秘书长强调,未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工作实践将呈现新的特征。首先是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进程中,注意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其次是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最后是发挥基金会自身平台优势,整合更多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确保项目效果。
刘春龙秘书长同时呼吁更多的相关方加入到加快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工作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