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项目 > 其他 > 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 > 项目动态
环保先锋案例展播 |他们保护吾土,让吾乡即是诗与远方

  “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公益资助计划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绿色环保项目,旨在为广大环保社会组织提供资助,支持绿色环保事业开展,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自2016年项目开展以来,累计资助77家环保社会组织,总资助额超1600万元人民币,有力地支持了绿色环保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提及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脑中浮现的或是热带雨林,抑或雪域高原

  心心念念的或是振臂呼吁,抑或跋涉远行

  然而他们选择保护吾土,让吾乡即是远方

  俗话说,近处无风景。人们往往会被宏大叙事与远方之壮丽所吸引,而忽略爱惜身边的美好。我们会因北极熊挨饿而痛心不已,为热带雨林退化而奔走呼号;却容易对垃圾分类欠缺耐心,对生态遭受侵害的家乡漠然置之。还好我们的身边有他们。他们有的15年深耕生态民居的建设与推广,有的扎根山区成为一名梯田文明的保护者。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远方的宏大议题,更在于我们身边日常的点滴累积。

  学员们从泥土学校毕业

  从泥土屋到泥土学校:过好生活不给自然添乱,就是最好的生态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建房要用到大量的砖、水泥和钢筋,这让水泥厂、砖瓦厂在乡村中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小溪不再清澈、青山被肆意开采,以及沉重的经济债务。男人们只得留下老人妻儿外出打工。结果却是,欠的债刚还完又到了房子重建的时候。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曾经的乡村山清水秀、合家欢乐,如今却是看似洋气的房子里住着留守的老人与孩子,到处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

  泥土学校1号院改造前

  出生于农村,深爱着乡村山水的环保志愿者任卫中,看到这一切之后非常痛心,并进行反思:农民建房之所以放弃泥土和木头,是因为过往的泥土房“土掉渣”,安全度与美观度都不够,不符合他们对先进都市的向往。能否通过设计和工艺改良,让泥土房既安全舒适又美观环保,从而解决视觉欣赏、生活质量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2005年,他拿着十几年的个人积蓄,在浙江安吉县剑山村龙王溪畔租下了一片地,在思考和实践中盖起了5幢改良后的泥土屋。

  任卫中建造的泥土屋

  建造的过程十分孤独且困难重重。让任卫中最自豪的是,他的泥土屋实现了省材节能和安全美观的平衡。他介绍道,建造一幢房子仅外购了20吨黄泥和6吨石灰,砌墙脚用的是当地的石块,外墙以三合土夯筑,墙体总费用为1.5万元。就地取材还节约了运输成本和建筑耗材。按国际相应标准计算,一幢120平方米的建筑可节约能源15吨标准煤。不仅如此,土坯墙体的隔热系数是砖混墙体的2倍,在浙江地区甚至不用安装空调,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泥土屋的室内景观

  在设计上,5幢房子各有特色:1号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安吉传统民居中的天井结构,采用的是当地速生的杉木作为木结构承重体系;2号屋用的是农民拆迁房子的旧木头,属于老民居改造再利用;3号屋的设计初衷是采用乡土材料建造具有现代气质的建筑,所以选用了保留大自然纹理的夯土墙承重;4号屋巧妙地通过开挖地窖来解决泥土来源问题。最后设计的5号屋是对2号屋的延伸。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体系,更可以说是为中国乡村改造呈现了一套解决方案。

  5幢泥土屋形成了微缩版的“生态村”

  然而,由于设计理念的普及与推广遇到阻碍,任卫中的泥土屋并未获得农民的青睐。为此,任卫中将5幢泥土屋定义为微缩版的“生态村”,并向第二届“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 环保公益资助计划提交了“吾土吾乡——让生态屋留住村庄守住乡风”项目申请。刚获得资助资金,任卫中就申请了公众号,公布了未来计划:设立泥土学校,定期开设培训班,培训泥水匠、返乡人士以及在校高材生;复制6个示范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改良后的夯土技术,让生态屋走进更多农村。

  任卫中为项目考察团讲解泥土

  两年来,泥土学校开展了33期培训,指导学员480人,并兑现了建设6个示范教育基地的承诺。在任卫中坚持不懈推广下,一批批学员将技术带回了家乡,开始修建生态屋。更可喜的是,泥土学校开发的泥土产品得到了民宿界认可。国内的高端民宿以及家装行业,甚至是展览馆修缮都有应用,泥土学校也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谈及一路走来的感想,任卫中的总结朴实有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自然添乱,就是最好的生态。”

  浙江安吉余村“两山”展览馆施工现场

  当我们望向远方时,他们关注着脚下的土地。他们所做的并非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意义非凡的小事。幸而有越来越多像一汽-大众这样的企业公民一起加入。未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将持续关注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凝聚各界力量,投身环境保护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