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项目 >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 修建上少寨公路桥项目 > 项目动态
一图一故事(四) 情系老区百姓 爱心铸造桥梁

  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学习长征精神的浪潮。在“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了一个满载长征历史记忆的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上少寨。上少寨有一座让当地村民引以为傲的“红军桥”,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百姓曾拆下自家门板,冒着严寒搭建木桥,帮助红军渡河,摆脱国民党追兵,红军得以留下休整的机会。80多年过去了,这座木板桥依旧是上少寨村民出入村寨的唯一通路。夏季洪水时节,桥上的木板常常被大水冲走,赶上雨雪天气,桥板湿滑,常有村民失足跌下。由于木桥无法通车,生活用品均需村民肩挑背扛,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能在当年的“红军桥”下游架起一座结实平稳的公路桥,已经成为全村500多人最热切的期盼,修建公路桥是对“红军桥”红色遗迹最好的保护,更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

  为了达成村民的这一心愿,同时向革命老区人民和长征精神致敬,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中国青年报于2016年联合发起了“修建上少寨公路桥”的公益项目。2016年雨季刚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和中国青年报记者就踏上了去往上少寨的道路。上少寨所在地的交通并不便利,车辆只能到达村外的公路,下了车,还要走一段土路到达河边,徒步跨过“红军桥”,才能进入村寨。

  一下飞机,考察人员顾不上寻找住处,便拖着行李直奔上少寨。

  图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表彰工作部主任武书芳和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刘世昕拖着行李箱走在通往上少寨的土路上

  “红军桥”只有一米宽,每一段都由5、6条木板拼成,行李拖不过去,考察人员只能把行李寄存在河边的老乡家里,再过桥进入村寨。

  图为考察人员走在“红军桥”上,桥的对面就是美丽的上少寨

  在跟当地村民了解过情况后,考察人员又在村民的指引下爬上了村子对面的野山坡,勘察适合建桥的点位。考察结束后,考察人员联系了当地政府,咨询建桥的相关事宜,由于没有直通车辆,考察人员只能在路边临时搭村民的小货车进入县城。

  从上少寨考察回来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中国青年报通过与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反复沟通,历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17年9月得到了回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同意独家捐资,为当地百姓修建一座可通车的公路桥。目前,三家单位正在积极商讨修建公路桥的各项事宜,希望尽快解决困扰当地村民80余年的难题,早日为村民搭建一座脱贫致富的幸福之桥。

  每一个公益项目的背后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与坚持,离不开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益事业才能经久不息,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和百姓,爱心的力量才能得以传承。

  在此,我会衷心地感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爱心行为,感谢中国青年报的大力支持,希望公路桥修建完成后,一新一旧两座桥梁能够成为红军长征精神和当代企业善举的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