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项目 >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 青山公益专项基金 > 项目动态
游牧文化焕新生,可持续生计助增收——青山公益“发展以游牧文化家庭体验为中心的可持续生计项目”成功验收
  2025年8月22日-23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副理事长汪劲、副秘书长王振刚一行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对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资助的,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实施的“发展以游牧文化家庭体验为中心的可持续生计项目”进行考察验收。
  

 

  查干郭勒乡位于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周边,属于哈萨克族传统牧区。当地牧民仍保留半游牧生产方式,生计高度依赖畜牧业,收入结构单一,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知识和生活智慧面临传承危机。该乡也曾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但因产品同质化、服务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有效带动牧民增收。
  针对这一问题,新疆山水深入江布塔斯村,通过走访老人、牧民和妇女,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游牧文化中的乡土知识和生态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文化深度的家庭体验活动。项目注重能力建设,组织村民参与游牧文化体验流程设计、接待培训、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学习,还带领牧民代表赴内蒙古交流借鉴成熟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江布塔斯村发起成立环保合作发展小组,95名成员中妇女占比超过90%,逐步建立起小组管理和合作机制。项目还邀请专家指导,设计了6类游牧文化体验工具包,包括刺绣、土法烤馕、奶制品制作等DIY活动物料,以及毡房保护棚和黑肥皂体验设施,由村集体发放给示范户,用于开展文化体验接待。此外,项目积极推广节约家庭开支的乡土知识行动,帮助牧民在提高收入的同时降低生活成本,进一步增强生计韧性。
  座谈会上,考察组与查干郭勒乡党委和乡人大领导,保护区代表、项目执行团队及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首先介绍了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对本项目实施成效给予肯定。他指出,该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的发展路径,不仅为当地社区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他希望项目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形成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

  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在发言中介绍了“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的初衷,强调行动致力于与各方共同探索生态红线与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以协同视角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挑战。他指出:“可持续的一定是可传承的——只有让保护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生态理念才能真正扎根,才能真正讲好中国生态故事。”
  查干郭勒乡党委书记潘彬彬介绍了乡情特点,强调该乡生态地位重要但脆弱,近年来始终努力平衡严格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关系。他表示,该项目切实帮助乡里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新疆山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心代表汇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与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果,村民代表介绍了本土生态文化。保护区管理方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激活社区潜能、促进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综合效益。



  实际调研中,考察组就项目的实施情况参观了游牧文化及生计产品陈列室,并实地走访示范户,详细了解游牧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情况、经营模式、收入变化及村民反馈。考察组认为,该项目通过文化赋能、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成功帮助查干郭勒乡牧民将传统游牧知识转化为可持续生计资源,显著提升了牧民适应市场和管理自我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体验为特色、多元收入为支撑的社区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同类地区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