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港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技术成果交流会在天津举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春龙、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二级巡视员郑文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戴明新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及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代表出席活动并做专题报告。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春龙在致辞中表示,港口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节点和战略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推进港口码头绿色化改造。此次基金会与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港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为港口绿色生态建设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号召更多人关注港口海岸生态保护公益事业。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二级巡视员郑文英介绍了交通运输部在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主要措施。她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急迫感,再接再厉,埋头苦干,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交通力量。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戴明新介绍了该院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目标,持续强化以“传统水运+绿色”为代表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新型科研供给能力建设成效,并分享了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的感受与思考。
其他与会嘉宾围绕“近零碳港口、运河”主题及“港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技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
港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3年设立,该项目针对港口绿色生态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零碳”港口建设技术、“海绵式”港口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港口航道的疏浚土地资源化利用、煤炭港口粉尘的智能监测与控制四个重点领域,旨在明显改善港口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港口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还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为港口绿色生态建设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