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动摇
曲格平
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暂时转移了人们对全球面临的长期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关注。但人们不应当忘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等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多年以前,我们经常用“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来概况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形势。从当前我们面临的核心环境问题来看,这一评价恐怕还可以继续适用。
一
回顾2008年中国环境保护,值得我们关注的进展主要有:一是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有组建环境保护部。虽然从环保总局到环境保护部,基本职能没有多大变化,但却表达了国家强化环境保护公共职责的愿望。二是继2007年之后,继续加强节能减排及其相关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行动。国务院部署了《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和《2008年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安排部门分工》,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等12项重大举措。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2007年保持了下降趋势。三是为了保证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7月至9月期间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实施了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这也为如何保护中国大城市环境质量,进行了一次难得的大规模“环境保护实验”。四是从6月1日起开始推行“限塑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虽然对这种政策内容和效果评价不一,但却表明了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实施环境管制的政策取向。五是在2月和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新规范了一系列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为推进水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在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也都取得进展。但不应回避的是,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和行动,在部分地区、部分环境指标上,特别是节能减排考核的几项指标上取得了成效,但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上仍然未能得到改善,特别是公众十分关注的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比较显著的改善。从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态势来看,什么时候出现环境质量好转,仍然难以确定。
二
2009年,在全球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会放缓下来,并迫使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对环境保护有喜有忧。
从“喜”的方面来讲,经济减速降低了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高增长及能源和资源消费高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相应会有明显的缓和,如果加上政府顺势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调整,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执法监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包括关停小火电,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小机焦、电石、平板玻璃、造纸等落后产能,将会使节能减排取得比较显著的进展。1990年代下半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行动,曾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类似效果。
从“忧”的方面来讲,随着各产业面临困境,要求政府放松节能减排措施的社会压力增大,一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政策和行动可能会出现后退。今年以来,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
但总体来说,由于在环境污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国内和国际压力,预期中国在2009年仍然会基本上延续2007年和2008年以来采取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包括继续通过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手段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继续按照十一五计划安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安排财政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和示范,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强化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需求减少,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会自行减少生产,一些相关中小企业会自行关停,政府调控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阻力会明显减小。同时,随着国家各项农村改革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预计会提出和采取一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我们期待其能成为这一年的标志,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和行动,否则“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就更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