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蓝星卫士”项目走进青岛。当我们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西杨家洼渔村,看见不少渔民正在低头忙碌着。走近一看,大家手里竟然正忙着穿针引线。再一打听,原来是用废弃的渔网在做装垃圾的网兜。
“这是为我们今年承接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公益项目准备的。以前当地渔民、渔嫂志愿者清洁、巡护海洋环境时,都是使用环保购物袋、网兜来装垃圾,但这回大家开动脑筋变废为宝,把废渔网改成网兜来装垃圾。”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如是说。
废弃渔网指尖变“网兜”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一个海洋环境保护项目。早在筹备阶段,“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伙伴机构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公益服务中心,就开始广泛发动青岛、日照两地参与项目的渔民志愿者,将家中的废弃渔网,改制成回收海洋垃圾的网兜。
看着出海打鱼一把好手的渔民志愿者们,手拿剪刀、穿针引线也同样利索,是不是特别佩服?但这对于渔民来说,其实是家常便饭。志愿者李和峰告诉我们:“平常不出海的时候,我们也会像这样,修补破损的渔网。渔网破得太厉害,彻底不能用了,才会丢掉,或当废品卖掉。但没想到现在还能把原本没用的渔网,做成网兜装垃圾,真是变废为宝。”
“蓝星卫士”守护蓝色海洋
据悉,从2022年3月开始,在蓝湾生态公益服务中心的带动下,在日照、青岛共计有20艘渔船参与了“蓝星卫士海洋保护项目”。当地的渔民志愿者将在捕鱼作业中一并打捞起的海洋垃圾、海面上的漂浮的垃圾、以及出海期间渔船产生的垃圾全部带回码头。同时,还会由当渔民组成的“蓝星卫士E守护”巡护小分队,在沿线海滩上进行海滩环境巡护和捡拾垃圾。
捡拾的垃圾经过分类称重后,将其中可以回收的废弃渔网、塑料制品等部分,制作成环保工艺品或进入回收再利用渠道;而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废弃物,则会协同社区环卫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处置。
作为两地“渔民志愿者”的带头人、推动者,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公益服务中心刘树杰表示:“以往渔民出海捕鱼,一网捞上来除了鱼虾,还会夹杂着大量的海底垃圾。很多渔民把鱼虾分拣出来后,往往会将垃圾又抛回大海。大量废旧塑料等垃圾沉睡海底,令大海不堪重负。现在有了这个项目,可以支持渔民将垃圾带回,久而久之,肯定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海洋保护的行动中来,逐渐养成垃圾回岸的习惯。我们这些靠海吃海的渔民,不做旁观者,大家都愿保护好家门口的大海。”
“我们希望通过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既能促进项目执行地海洋环境改善,推动更多的渔民、志愿者一起参与;同时又能通过这种试点尝试,逐步形成一种从海上垃圾打捞到垃圾回岸处置的闭环,并将这种方法向更多的区域推广,从而带动、引导更多的渔民参与进来,让海上垃圾顺利回岸。”作为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执行方,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江燕表达了对项目执行的深切希望。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旨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海洋垃圾问题、塑料污染、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开展,形成由公益机构主导、社会企业支持、公益伙伴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现代科技赋能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化、社会化大接力,以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融业态,提升社会公众海洋生态保护观念和意识,总结出公益力量可持续推动海洋保护的方法经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