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深圳慈展会上,中国慈善联合会举办了社会组织申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业务培训,80余位社会组织代表参训。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受邀出席了此次培训,向与会的社会组织代表分享了我会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诞生之初就与联合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振刚介绍。
1992年6月,为应对全球环境持续恶化,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代表团,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出席了首脑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广泛的高层次接触。国务委员宋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部长级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
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会议期间,有153个国家和欧共体正式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的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在人类环境保护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将环境大奖颁授给了基金会创始人,首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先生。曲老获奖后,将10万美元奖金全部捐出,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李鹏总理为基金会成立题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捐赠当月工资;全国人大常委会万里委员长出任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王振刚说道:“可以说,联合国对曲老的肯定、对中国环保事业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第一家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全国性基金会。我们也从成立开始,助力环保事业,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回应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议题上的号召,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2005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获得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此后,我会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等有关国际事务,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成员国座谈会、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中非民间论坛、《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等等,为民间国际交流和国际履约贡献中国力量。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会也关注“引进来”,引导国际力量支持国内环保公益事业,开展了卡特彼勒公益林、环境法治公益项目、中摩合作太湖蓝藻水华、赠与亚洲-百事无废公众教育项目、荷兰昕诺飞“公益照明职业教育”等公益项目,促进了国际的民心相通。
本次培训旨在推动更多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加强民间往来,提升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培训由中慈联副秘书长张晓青主持,邀请了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凌春香、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初迎霞等具有一定国际交流合作经验的慈善组织负责人,重点针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活动的重要意义、申请联合国咨商地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本机构参与国际慈善活动的成熟经验等议题进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