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倡导全国各地公益机构、志愿者,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环境巡护、海洋知识科普、海洋守护行动等多种角度,带动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一起保护海洋。
2月23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与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青岛市琅琊镇西杨家洼村,举办了“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海洋污染防治示范点授牌活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初腾飞、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以及参与“蓝星卫士”青岛项目地实施的30余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参与了本次活动。
房志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海洋污染防治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汇集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群体,逐步探索搭建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海洋环境保护格局,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据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1月,累计已有2500余人次“蓝星卫士”志愿者,在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区共计9个城市,参与376次海岸环境巡护、154航次海洋污染防治、6场海洋科普/城市接力活动,从海洋/海岸带回各类海洋垃圾9.1吨。其中,由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承接的青岛、日照项目地,累计组织621人次“蓝星卫士”志愿者,参与111次海岸环境巡护,104航次海洋污染防治,从海洋/海岸带回各类海洋垃圾2.1吨。
作为蓝星卫士海洋守护活动的项目地之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青岛琅琊镇西杨家洼村,拥有整个琅琊镇最大的内水港湾。活动前,房志副秘书长跟随蓝星卫士青岛项目地志愿者,开展了一次海岸环境巡护。
在一个多小时的巡护中,巡护组不断从看起来洁净的海滩上,拔出一串串渔网、塑料袋,捡起塑料瓶、啤酒瓶,清理各类海洋垃圾60多斤,大家通过称重分类,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转入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渠道,实现再生价值。
近几年,青岛琅琊镇的渔民在享受大海馈赠同时,渐渐感到海洋里的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渔民发现打捞的“鱼货渔获”少了,渔网打上来的海洋垃圾却多了。所以,当“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组邀请当地以渔民为主体的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参与“带海洋垃圾回岸”活动时,得到渔民的迅速响应。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初腾飞介绍说,青岛项目地不仅积极组织渔民志愿者将废弃渔网改造成垃圾回收网兜,还将从海洋里打捞回岸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项目实施以来,已有近1吨的可回收废弃物转入回收再利用渠道。
在本次活动中,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代表“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组,授予青岛项目地“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海洋污染防治示范点”称号,以肯定、推广青岛项目地在蓝星卫士项目中、在当地海洋环境保护中起到的积极示范作用。
同时,为鼓励当地志愿者能够持续怀揣对海洋保护的无限热情,用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的家乡海,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组还在活动现场为渔民、渔嫂志愿者颁发了志愿服务证书。
海洋保护不止在于眼前,就像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所说:“需要我们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去做。”
一次次出发,一次次行动
洁净一片海,影响更多人
一切只为「 还大海以蔚蓝 」
虽然本次活动落下帷幕,但是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未完待续
期待大家继续共同努力
为了蓝色家园的明天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