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语广播网 编辑:高妙红
“有机”生活是指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的大发展,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度和健康的。对“有机”生活的探寻在中国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趋势。今天的节目里,我们要来认识三位西湖边的“有机”达人,看看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
西湖边的山林里,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每个周六的早晨都会有人聚集在这儿练习户外瑜伽。教练是一位名叫邬小洁的美女,她追求自然快乐的有机生活。
邬:我们即使逃脱不了这个环境的很多压力跟束缚,但是要尽量让自己自然地活着,就是要的少一点,快乐多一点,跟别人分享多一点,感恩多一点。
这里的学员多数是上班族,她们说,喜欢和小洁一起做瑜伽,更喜欢她的善良和热情。
学员:不仅仅带着大家锻炼身体,还带着大家组织活动,做好事,比如说每年组织大家捐书到中西部地区那些贫困地区,翻山越岭给那些中小学校送书。其实真的是蛮感动。
邬小洁原来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但是这份工作却让她觉得很为难、很痛苦。
邬:“因为我觉得孩子们应该是很快乐地生活,可是很小就开始给他们教那么多东西。我觉得太痛苦了。我在扼杀他们那种童真的童年。所以我就后来放弃那个稳定的工作,因此被我妈妈到现在还恨。她希望我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可是她不知道我这样才很快乐。
邬小洁挣扎了很久,终于下决心要尝试一种不同的活法。这时候她在一部纪录片里看到了一位名叫“莫汉”的印度人,并被他纯净的眼睛深深地打动。
邬:我看到这个眼睛我就傻掉了,这个眼睛就告诉我这个瑜伽很好,他就是一个瑜伽导师。我觉得如果学习这个东西可以让我变得和他一样纯净,我就会更快乐,然后我就去学了。
从此,邬小洁成为了一名专业瑜伽教练,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她热爱瑜伽,不愿意把它变成一种牟利的工具。
邬:“我不想它变成一种工具。比如说我一天可以上4节课,但是我就变成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其实每一节课你都要用心的,你要把你的能量通过自然的状态传递给人家。如果你是一个工具一样机械化地去说话,那没有情感的,他们也不会感受到这个东西,那样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记者:你也是靠这个为生的?
邬:“是的。”
记者:“那你觉得你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持续地爱瑜伽吗?”
邬:“有一些问题,所以我才会想要离开这个城市,因为城市里面生活的成本总是高一点,我有这个想法,在计划中。”
杭州的天竺路上有一家“新生态有机生活馆”,它的主人名叫胡删,被很多人尊称为“胡老师”,也有人说她是“中国有机第一人”。她对有机食品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
胡:“然后我们的专家呢,也很少有人懂有机。他们说很简单,农家蛋和养殖场里养的蛋,他说营养成分差不多的,都是这些东西。其实我们说的有机是什么,不是做加法,是做减法,就是有害物质它要少多少。”
胡删曾经是一家肿瘤医院的医生。十多年前,癌症患者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她认为食品安全是直接诱因。她决定追根溯源,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有机食品。
胡删给自己的定义是“有机事业工作者”,和“高级健康管理师”。三年前,她开办了这家有机生活馆,陈列出各式各样的有机食品,提供咨询和订货服务。这些客人都是靠口口相传,很偶然地了解有机食品的。这里一般不对外提供餐饮,来品尝有机餐是要提前预约的,而且首先要听胡老师有关有机食品的讲座。
胡:“我们为什么要做有机?全世界为什么在推崇有机?因为一个健康的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认真上完课以后,才能大快朵颐。客人们品尝着附近有机基地生产的蔬菜瓜果和家养的土鸡,用有机大豆现磨的豆浆和有机的大米饭,都一个劲儿地说“真好吃”。
胡删说有机食品在中国的普及率还不高,现阶段主要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进行推广。
胡:“在中国的认知度没那么高,那么只有从健康上着手。比如说,小孩子铅含量超标、指导他吃一段时间的有机,这个是最没有伤害的,这样的话就给他解决问题。”
记者:大约有多少人买过你的东西?
胡:那是很多了,大概有几千人了。有机基地农药化肥不用,如果全国人民每人购买一公斤有机米,就可以保护470万亩良田。”
物质的有机之外,另一位有机达人阿福关注的是有机的心灵。
“阿福”其实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总,但是,人们认识他常常是通过小型的沙龙、音乐会、或者各种慈善活动,比如为兴建云南香格里拉的迪喜希望小学发起的募捐活动。
阿福:我遇到十个就希望八个参加,这个是自己觉得美好的事情。没什么门槛的,门槛就是爱心。
资助希望小学的行动已经坚持了4年,阿福和朋友们陆续投入了六、七十万人民币,他们也相信这个活动将会长久地进行下去。
阿福:以后可能你可以去那边服务。你不去,你看看,叫声好也可以。这个就是向社会传播一种义务,一个好的思想、好的心态。
阿福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比较早地解决了生计问题,所以就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灵。他说,只有了解了自己心灵的人,才会去奉献。
阿福:“当你认识自己,你自然就会去奉献。你满足了,你才会奉献。怎么才叫满足?有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一千万想一个亿,那永远不满足,我身边有很多大老板,照样不满足,甚至还觉得钱不够用。心满足了,有的人就是这样,退休工资拿拿,够了,他听听音乐,散散步,西湖边走走,西湖是他的,不是那个人的。”
阿福提供的正是这样朴素的“心灵鸡汤”。杭州灵隐路上,浓密的树林后面隐藏着这家“我行我素”会所,这是阿福日常办公的地方,也是很多人的“心灵会所”。朋友们遇上想不明白的事情,心中有打不开的结,就会到所里来喝杯茶,找阿福聊聊天。
阿福:“有这样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很多朋友了,我们就做一些小型的沙龙啊,艺术的一些展览啊。朋友共享一些利于心灵的东西,算自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你首先给人营造了一个很放松的环境,那有没有人来向你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阿福:“有。很多吧。我就觉得这也是我生命的一个意义,也是我的能力。有的人想帮助还帮助不了,亲人之间都做不到这一点。我觉得也是一种幸福吧。阿福:“聊聊不是说一定我有多高。我们自己有一个死角,那么旁边的一个人站在这边他就看得到。比如说我就会帮他在这儿开个窗,他看到了,他就可能豁然开朗了。”